查看原文
其他

滚滚故事 | 世界首只棕色大熊猫发现记

看熊猫 2023-06-30

“滚滚”求关注,点击“看熊猫”知道更多熊猫趣事哦~


9月7日,是一个普通的日子。然而对于某些对神奇的棕色大熊猫充满关切与好奇的人来说,却是一个让人无限感慨的日子。

    

2000年9月7日,世界第一只棕色大熊猫“丹丹”结束了与病魔顽抗的最后岁月,带着它一生的传奇与神秘,永远离开了关爱着它的人们。


发现棕色大熊猫第一人


到了陕西省佛坪县大古坪村,就得拜访吕国友。对于每个关心大熊猫的人来说,这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。大古坪村村长吕国友是第一个发现棕色大熊猫“丹丹”的。


吕国友年逾五十,中等身材,精瘦有神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


他爱大熊猫,自发承担起护林防火、保护大熊猫的职责。十几年来,他和村民抢救大熊猫16只,荣获全国“保护大熊猫先进个人”等称号,被大家称为“编外正县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”。而成功抢救了世界第一只棕色大熊猫“丹丹”,更成为他一生的传奇。


吕国友回忆说,1985年3月28日上午,浓雾笼罩着东河河谷。受陕西佛坪保护区管理局委托,他和村民一起巡逻,以防有人烧荒种地。


中午12时左右,他们来到悬马沟口,坐在地上休息,突然听到“哗啦——哗啦——”的声音。竹林不停晃动,好像有人在拖竹子。


吕国友猫着腰,悄悄靠近。拨开林丛,眼前的景象使他傻了眼:一只毛色棕黄的大熊猫,不停地用爪子拍打着竹叶,显得烦躁不安。


这只大熊猫和别的大熊猫不一样,本应是黑色的部位变成了棕色。吕国友捡了根树枝,走上前,轻轻拍了拍它的屁股。它看了他一眼,没有动弹。过了会儿,这只大熊猫蹒跚着往前走了十几步,躺在地上,挣扎、打滚,很痛苦的样子。老吕大喊:“发现了一只病熊猫!”



潘文石识“宝”


其时,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正在秦岭考察大熊猫,刚带着学生从三官庙回来。老吕立刻把这事报告给潘文石。


潘文石他们飞奔过开阔的农田,顺着陡坡下到河边,立刻看见了那只惊恐不安的大熊猫。只一会儿工夫,竟已奄奄一息。


潘文石他们发现,它的颜色确实与以往见到的毛色黑白分明的大熊猫不同。


一开始,他们以为是这只熊猫身上黏着许多泥土,可仔细一瞅,它的毛色就是浅棕色的!潘文石立即拿出器材,摄下了这一罕见的影像。


学生们把它团团围住,一位男同学伸手抓它毛茸茸的耳朵,它高声号叫着,并用前爪回击。然后,这只大熊猫喘着粗气,步履维艰地向山上约摸走了40米,钻进一簇灌木丛,并试图爬过一块尺把高的岩石,几经努力却都失败了。于是,它绝望地转过身,无力地坐在地上,慌乱地盯着人们。


潘文石在距离它五六米远的地方坐下来,仔细端详:这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大熊猫,具有缩短的颜面部。只是,大熊猫特有的“墨镜”中间忽闪着一对珠子般的棕色眼睛;类似家猫的鼻垫、嘴唇的皮肤也是棕色的。


等到它稍稍放松后,潘文石采来一把嫩竹,递到它嘴边。可是它先是用前肢把竹子推开,接着把头深深埋在两个前肢中间,再把脊背高高地弓起来——通常,这是熊猫害怕或生气时的典型姿态。这时,潘文石进一步发现:它身上竟然没有一点黑毛!除了刚才观察到的耳朵和眼睛,以及前、后肢,肩胛也完全覆盖着浅棕色被毛。


这一发现让潘文石兴奋不已,这绝对是只不同寻常的稀世珍宝。

 


“鬼门关”救下“国宝”


寂静的大古坪现在热闹起来。村民们都纷纷赶来,围着这只大熊猫评头论足。


见此,大熊猫更加惊惧,但却没有力气逃跑了,只能趴在地上,头无力地枕着前腿,发出轻轻的哼叫声。


日已向晚,山谷更加寒冷。这只棕色大熊猫瑟缩发抖,不停的“哼哼”声,揪动着人们的心。它的病情相当严重:走路不稳,协调运动的指挥系统有些失去控制;饿得瘦骨嶙峋,却不吃竹子;间歇性颤抖,夹杂着抽搐。


那时人们对大熊猫的疾病所知无几,手头又没有适宜的药物。但他们意识到必须迅速采取措施,以减轻大熊猫的痛苦并帮它抵御夜间严寒。


村里的小伙子捡来干柴,点燃篝火。大家轮流守护在它身旁,防范狗群、野兽侵害,并定时记录呼吸、脉搏等临床症状,以便对其疾病做出正确诊断。


他们用脸盆冲来葡萄糖和奶粉,送到大熊猫面前,可是它却一盆接一盆地打翻。人们越殷勤,它的警惕性越高——不能了解人们的意图,反而加剧了它的紧张和恐惧。


潘文石意识到,他们首先要做的,是消除其恐惧心理。


他让大家撤到离大熊猫尽量远的地方,只留下两位学生逐步接近,在离它1米多远的地方开始轻声细语同它“谈话”。他们把一根细竹竿的一端劈开个缝隙,将一块剥去包装纸的水果糖夹在中间,轻轻地送进它嘴里。



在学生们的努力下,这只大熊猫终于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水果糖。学生们又取来一把大饭勺,将溶化的葡萄糖水送过去。这是一只温顺而聪明的棕色熊猫,经过数次学习之后,便能用前掌熟练地抓住饭勺,将牛奶、糖水和鸡汤喝下去。性命攸关时,人们给它增加了容易消化和吸收的营养,可令人焦急的是,它仍不吃竹子。


为了解开大熊猫不吃竹子之谜,翌日清晨,人们开始追寻它的活动痕迹。


从它取食过的竹子残株和粪便中发现,这只熊猫已失去选择嫩竹的能力,粪便中竹叶的消化程度极差。


正常的大熊猫觅食,总是选择上一年生的嫩竹叶,这只熊猫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不加选择地咬断所遇到的各种年龄的竹茎,有些竹子咬断后不吃。


健康大熊猫的粪便,总是被大量的肠黏液包裹成团。它粪便中的竹叶却散乱摊在地上,内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经消化的竹叶——它可能患有肠炎。


潘文石他们在显微镜下检查出粪便中有大量的蛔虫卵,证明蛔虫正在继续消耗它的营养。可能这就是这只熊猫如此消瘦和瘫软的原因。


有了用竹竿喂糖吃的经验,他们如法炮制,每隔3小时,便把2粒土霉素夹在竹竿缝中送到它口里,以此控制肠炎的发展。


不久,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医生赶到现场,大家决定把它转到室内护理。这只大熊猫的状况很快得以好转。


慢慢地,这只大熊猫开始习惯于同人类一起生活了。被运到保护区管理局后,蛔虫被打掉了,体重从120斤上升到165斤。



它的名字叫“丹丹”


人们亲切地叫它 “丹丹”。


这个好听的名字是潘文石取的。潘先生解释说,“丹”与“单”谐音,第一个“丹”,代表 “红色” ,因为它毛色泛红;第二个“丹”取“单独、唯一”之意——这只毛色棕白相间的大熊猫,之前文献、报道中从未出现。


“丹丹”,从此走入人们的视野。


1985年5月8日,“丹丹”落户陕西西安动物园。15年间,它奇特的毛发吸引了约2000万中外游客。


“丹丹”有过两次做母亲的经历:第一胎生下两个仔,没有成活;1989年8月31日,顺利产下儿子“秦秦”。儿子的肤色与妈妈不一样。


“丹丹”棕白相间的毛色打破了大熊猫黑白相间单一形态的学说,引起国内外大熊猫专家们的极大关注。潘文石由此提出,大熊猫物种是否具有“二态性”问题。然而,人们也发现这种现象似乎与秦岭地区独特的地理、气候条件有某种“神秘”联系。


这个结论也许能帮助人们探明另外的奇特现象:秦岭金丝猴、羚牛的毛色,要比外省“兄弟”黄一点;从这里“调出”的金黄色毛皮动物,到了外地便会“褪色”发灰……


当人们满怀憧憬地走进新世纪,“丹丹”却已走到了生命尽头。最有名的专家,最有效的药物,最先进的仪器,最精细的治疗,最诚挚的祈愿都没能挽留住它匆匆远去的脚步。2000年9月7日10时35分,患鳞状细胞癌与病魔抗争了3个多月的“丹丹”停止了呼吸,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



丹丹之后

那些被发现的棕色大熊猫 

 

“丹丹”是世界上第一只被发现的棕色大熊猫。在“丹丹”之后,我国又陆续发现了其他4只棕色大熊猫。

  

第二只棕色大熊猫是1990年2月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该区三官庙地区考察时发现的,是一只成年大熊猫。但当工作人员试图再靠近观察时,它迅速消失在茫茫的竹海之中,再未出现。

  

1991年6月,佛坪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梁启慧在保护区光头山考察时,发现了第三只棕色大熊猫。同时发现的还有1只黑白色的成年大熊猫。据推测,黑白色成年大熊猫约75公斤,棕色大熊猫约15公斤左右。这两只大熊猫一前一后在海拔2600多米的南坡松花竹林中活动,被判断是母子关系。

  

第四只棕色大熊猫是1992年在佛坪周边的长青保护区发现的。

  

2009年11月1日下午1时左右,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科技人员巡山时,发现一只棕色大熊猫幼仔,体重约两公斤,尚不能睁眼和独立行走。

(作者:白忠德)

观看平台

热爱大熊猫

保护大自然

关注我们哟~

  与思想家对话

  让阅读成为享受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